玉,石之美者,古人早已對其唯一性與獨特性做了定論?!熬訜o故,玉不去身”,“君子比德與玉”等都顯示出古人先賢賦予玉的崇高的道德標準以及其所具備的精神意義,更揭示出古人對于玉所獨具的感情色彩。
國人對于玉具有很深的情感,這自古有之。但古人對于玉更多的是在于其所具有的階級性以及封建禮教所賦予它的神秘色彩和意義。中國向來以中庸之道和禮儀之邦來傳人示教,古人認為玉在一方面具有代表性,因而形成了國人對于玉的獨特情感。
提到玉,古人往往在意、注重的是封建禮教和先賢賦予它的象征意義和階級性,對于其背后的人文的意義很少在意。在古代生產力和生產水平十分低下的情況下,古代藝人卻能用自己的智慧與雙手雕琢出一件件令人叫絕的玉雕作品,這不能不令人稱贊,不令今人反思。透過玉器表面的精美華麗,我們看到的是古代玉雕藝人對于玉的崇敬、對于玉雕技藝的嚴謹、對于自身的嚴格要求以及精益求精的態度。
當今,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玉在古代被賦予的高尚神秘形象和精神意義已基本消失,取而代之的則是玉雕藝人對于傳統技藝的繼承與符合當今時代創新發展的繼承。但是,隨著物質社會的發展,人們片面的追求玉器暴利以及玉器行業所帶來的即時利益,從而忽略了玉雕作品的核心靈魂。太過于注重玉雕作品的市場性與商業性,忽視了玉雕作品所應該具備的傳承性與創新性。隨著社會現代化的發展,社會風氣浮躁。行業發展太快,造成從業人員數量快速膨脹,從業人員技術水平低下,以次充好,過于追求利益最大化,一味地模仿復制,對于繼承與發展的了解不足,致使玉雕行業處于一個想要創新而不能創新,想要繼承而又面臨傳承文化缺失的尷尬境地。人們過于側重于玉所帶來的經濟利益,致使玉器所具有的傳統的人文價值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則是從事玉雕行業所帶來的經濟利益。
行業發展過快所帶來的必然的經濟泡沫的破裂和玉雕從業人員文化素質的提升,必然使玉雕藝人慢慢的意識到玉雕行業發展的根本——匠心獨具,唯藝唯真。唯有不斷地提升自身的文化水平與技藝水平,不斷地深入傳統,了解傳統。在發展的基礎上結合時代精神對傳統文化進行繼承與探索創新,仿古而不唯古。唯有樹立琢玉即琢己、精益求精的嚴謹治玉態度和獨具匠心的玉雕設計理念才能使玉藝得到更好的發展。